在數位金融時代,開戶、投保、證券交易、變更資料等等流程,在任一家銀行、保險、證券機構都需要「重新」驗身分、填資料、綁定行動裝置/晶片卡等等繁複的流程…相信不少人會覺得重複、麻煩吧?為了讓這些過程更順暢、也更安全,金管會推出了 「金融Fast-ID」這項機制。
本文將帶你了解:什麼是 Fast-ID、它可以做什麼、哪些銀行已經開始用、還有它和 MyData 的差別。
什麼是 Fast-ID?
「Fast-ID」其實是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(金管會)推動的 「金融行動身分識別標準化機制」的簡稱。金管會與「金融Fast-ID 聯盟」合作,建置「驗證轉接中心」(又稱「驗轉中心」),目的是實現跨機構、跨體系的互通驗證。
通俗地說,Fast-ID 就是:在一家參與的金融機構(例如 A銀行)完成一次身分驗證註冊之後,未來去其他機構(例如 B銀行)時,就可以用這樣註冊的「數位身分」快速驗身分、少填資料,提升效率和便利性。
用戶只需要綁定行動裝置+生物辨識(像指紋、臉部辨識)+公/私鑰身分驗證方式,大幅降低只靠帳號密碼或晶片卡的資安風險。
總而言之,Fast-ID 是「一次驗身分、多家金融機構通用」的身分驗證機制。
Fast-ID 可以幹嘛?
以下幾點是 Fast-ID 能夠帶來的好處:
Fast-ID 優點 1:開戶+快速登入
當你在一家銀行、證券或保險機構註冊了 Fast-ID,未來去其他機構開戶時,就可能跳過一些重複的身分驗證或資料填寫。金管會指出:「只要在任一家參加機構完成註冊,就可以透過驗轉中心在其他參加機構取得線上金融服務。」
Fast-ID 優點 2:跨機構資料帶入
當你同意資料共享後,其他金融機構可以從你註冊時已經登錄的機構,直接帶入你的基本資料,省去一再填寫的麻煩。
Fast-ID 優點 3:增強資安與方便性
用戶不需要每次都要靠密碼、簡訊 OTP 、甚至臨櫃辦理。只需要行動裝置綁定+生物辨識,流程更快捷也更安全。
Fast-ID 優點 4:促進金融服務便利化
對金融機構而言,若能採用統一標準、共通平台,就可降低重複投入、加速新服務上線。這對小型金融機構也有好處。
哪些銀行可以用 Fast-ID?
目前台灣已有首批多家銀行/金融機構加入 Fast-ID 的首波試辦名單,代表你在這些銀行註冊後,去其他參與機構可以通用。以下整理逐家銀行和用途說明:
https://www.yuantabank.com.tw/bankwebIMG/event/Bank_Act2023/fido/index.html
Fast-ID 參與機構 |
|
銀行 |
用途 |
註冊後可在「元大行動銀行/元大證券/元大人壽/元大投信」等App查看集團內資產總覽。且在開立證券戶、期貨戶、投信戶或註冊人壽網路會員時,可自動帶入元大銀行既有的基本資料。 |
|
辦理數位存款第 3 類帳戶開戶、網路投保會員註冊、證券線上交易額度調整等。 |
|
可在集保e手掌握 APP 查詢玉山銀行的存款餘額與交易明細,並進行新臺幣轉帳、轉定存、定存解約等多元服務。 |
|
申請電子綜合對帳單、客戶基本資料更新、存款開戶/證券開戶/人壽會員註冊、信用卡線上刷卡 3D 驗證等。 |
|
用戶申辦「iLEO 數位帳戶」時,可使用他行已註冊之 Fast-ID 完成驗證,反之也可在 iLEO APP 完成註冊。 |
|
進行一次晶片金融卡核驗並綁定行動裝置,能加開華南永昌證券帳戶或在華南產險官網註冊 eCover 會員。 |
|
持臺企銀或他行晶片金融卡至臺企銀網路 ATM 進行身分核驗,系統將產製註冊用 QR Code。之後只要用「驗證機構的 金融 Fast-ID App」掃描,即可快速完成註冊。 |
如果你是上述任一家銀行的客戶,完成 Fast-ID 註冊,未來去其他上述銀行(或其內部已支援 Fast-ID 的機構)時,可以使用你註冊過的身分驗證。
Fast-ID 和 MyData 比較
或許讀者也有聽過「MyData」這個詞,Fast-ID 和 MyData 同樣屬於「數位身分生態」的一環,那兩著的差別在哪裡?簡單整理如下:
Fast-ID和 MyData 比較表 |
||
Fast-ID |
MyData |
|
主要目的 |
「身分驗證」——讓使用者一次註冊後,能跨銀行、保險、證券等機構快速驗身分 |
「資料共享」——讓民眾能自主授權政府或金融機構的個資,提供給第三方使用。 |
運作核心 |
採 FIDO 標準:以手機、生物辨識、公私鑰機制進行驗證,避免重複註冊與密碼風險。 |
採政府 MyData 平台,整合各部會資料,讓民眾選擇授權範圍與使用期間。 |
常見用途 |
線上開戶、身份驗證、跨行資料更新、金融服務登入。 |
例如報稅、保險投保、申貸或信用評估等,可一鍵授權資料給相關業者。 |
推動單位 |
金管會+金融Fast-ID 聯盟 |
國家發展委員會(國發會) |
申辦方式 |
前往支援 Fast-ID 的銀行 App,登入個人帳戶後選擇「金融Fast-ID 註冊」。依手機指示以 Face ID 或指紋等生物辨識註冊。 |
在 MyData網站 填寫個人資料後進行身分驗證,就能將資料保存於平台。 |
使用方式 |
完成註冊後即可用該身分於他行開戶或申辦其他服務。 |
透過手機門號+健保卡卡號、自然人憑證、行動自然人憑證或健保卡 (四項擇一) 進行身分驗證,選擇要授權的資料集與接收機構後,資料將於一定期限內開放該機構查用。 |
Fast-ID 像是幫你「統一一張通行證」,未來去不同銀行、保險或證券,都能用同一身分快速驗證;MyData 則是幫你「管理你的資料」,讓你決定哪些個人資料(例如戶籍、所得等)可以授權給誰使用。
結語
金融Fast‑ID 是台灣金融服務數位化邁進的重要一步——它讓「身分驗證」從繁瑣程序往「一次註冊、機構通用」的方向演進。對消費者來說,可以省下重複驗證與填寫資料的時間;對金融機構而言,也可降低重複建置驗證系統的成本。
【延伸閱讀】
常見問題 Q&A
Q1:Fast-ID 怎麼申請?
A:登入支援銀行 App,選「金融 Fast-ID 註冊」,以指紋或臉辨完成綁定即可。
Q2:要另外下載 App 嗎?
A:多數銀行直接整合行動銀行 App,不需另裝程式即可註冊使用。
Q3:Fast-ID 安全嗎?
A:採 FIDO 公私鑰+生物辨識,資料加密不外流,比密碼更安全。
Q4:與 MyData 有何不同?
A:Fast-ID 驗身分,MyData 授權資料,一個認人、一個傳資料。
Q5:Fast-ID 需要付費嗎?
A:不需要,註冊與使用皆免費,各家銀行皆不收手續費。
發佈留言